编辑 | 柳色黄
插画师 | 陈家泠
临江仙,双调小令,唐教坊曲名,后用为词牌。
《乐章集》入“仙吕调”,《张子野词》入“高平调”。五十八字,上下片各三平韵。约有三格,第三格增二字。
柳永演为慢曲,九十三字,前片五平韵,后片六平韵。
《临江仙》是唐宋最受欢迎的词牌之一,以苏轼、李清照和王安石等大家为主,皆有超妙之作,今日便分享古往今来最为经典的7首,与大家一起品读宋词之美。
壹
杨慎,字用修,初号月溪、升庵,又号逸史氏、博南山人等,明代著名文学家,明代三才子之首,杨廷和之子。
他参与编修了《武宗实录》,嘉靖三年(1524年)因卷入“大礼议”事件,触怒世宗,被杖责罢官,谪戍云南永昌卫。
在云南任职时,他游历山河,体察民情,与当地读书人谈书论道,留下丰富的诗篇,此《临江仙》为其中翘首,在经典电视剧《三国》中作为歌曲出现,一时盛况空前,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词作之一。
《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》
【明】杨慎
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
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人生苦短,纵使名满天下,在历史的长河中,不过增添一点笑谈。
英雄豪气,叱咤风云,最终也不过一捧黄土,唯有青山不老,细水长流。
诗人写透了功名利禄的虚妄,不论何等丰功伟绩,都不过历史长河中一点水花。
开篇大开大合,气势磅礴,一如苏轼的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,皆以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。而下句笔锋一转,风平浪静之后,是历史下的孤寂与落寞,最后喟叹“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”,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油然而生。
下片抒发人生感悟,历经世事变幻,知史明鉴,如今一切已然看淡,万般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,功名利禄皆是虚幻,不如此刻桌上有酒,身边有朋友,笑谈古今往事,畅享春风秋月来得实在。
这首咏史词,借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,语句的承转启合中,豪放中有含蓄,高亢中有深沉,全文基调慷慨悲壮,意味无穷,令人读来荡气回肠,其中旷达洒脱的意境,更是引发读者的共鸣。
贰
宋神宗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九月,苏轼谪贬黄州第三年。
在黄州时,时常布衣芒鞋,出入于阡陌之上,在自然之中,获得久违的宁静。
某日,与友聚会还家,夜已三更,呼叫家童不应,微凉的夜风吹散了醉意,连绵的江水之声,将苏东坡的思绪带向远方。
《临江仙·夜归临皋》
【宋】苏轼
夜饮东坡醒复醉,归来仿佛三更。家童鼻息已雷鸣。敲门都不应,倚杖听江声。
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。夜阑风静縠纹平。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深秋夜静,于雪堂畅饮后,乘着夜色归家。
孤灯一盏,朦胧的醉意间,仿佛到了三更天,家仆鼾声如雷,怎么敲门都无应答。
秋风萧瑟,冷风一吹,酒气一散,思绪回归,耳听得涛涛江水之声,豁然有悟,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,何不等世间风平浪静,乘舟于江海之上,寄情于山水之间。
这首词除了语言风格上的魅力,更独具苏东坡的人格魅力。
他的旷达与宽厚,在字里行间如萤光闪烁。
我们喜欢苏东坡,不仅是因为作品,更因为他达观的人生态度,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,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。
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作《苏东坡传》中说:“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。对于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,一般而论,总是徒劳无功的。”
苏东波便是世间第一等,人间无有二。
叁
晏几道,字叔原,号小山,北宋著名词人,晏殊第七子,与其父晏殊合称“二晏”。
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。工于言情,其小令语言清丽,感情深挚,尤负盛名。表达情感直率,多写爱情生活,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。
天生风流不羁,与歌姬往来留情,词作中多有怀念歌女之作,深情婉约,乃词中佳品。
《临江仙·梦后楼台高锁》
【宋】晏几道
梦后楼台高锁,酒醒帘幕低垂。去年春恨却来时。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
记得小蘋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。琵琶弦上说相思。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。
与情人分别,如今故地重游,小楼依旧,不知良人何处?
春风拂动间,低垂的帘幕轻轻划过地面,如鱼儿游弋般。仿佛间,好像看见人在纷扬的落花中幽幽独立,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翔。
还记得第一次见面,小蘋穿着绣着两重心的罗衣,低垂着头,专心致志地弹奏着琵琶,抬首间,艳光四射,犹如月下彩霞,明艳不可方物。
回想当初初见、同游的美好景象,更显得如今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,满怀孤寂之感。
这首《临江仙》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,含蓄真挚,字字关情,读之犹如身临其境,深受感染。
肆
陈与义(1090-1138),字去非,号简斋,是北宋末,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,
工于填词。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,却别具风格,尤近于苏东坡,语意超绝,笔力横空,疏朗明快,自然浑成,著有《简斋集》。
北宋灭亡后,南宋朝廷播迁自立,此间颠沛流离,备尝艰辛,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,回忆二十多年间的往事,一时百感交集,留下这首词作。
《临江仙·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》
【宋】陈与义
忆昔午桥桥上饮,坐中多是豪英。长沟流月去无声。杏花疏影里,吹笛到天明。
二十余年如一梦,此身虽在堪惊。闲登小阁看新晴。古今多少事,渔唱起三更。
二十年前,天下太平无事,当时年少,广交天下英豪,谈古论今,诗歌相酬。围坐在杏花树下,尽情地吹着笛子,任由月亮随着流水,渐渐远去。
而如今,世事沧桑,闲散无聊登上这小阁楼,看雨后初晴的月色,见悠悠江水,荡着一叶小舟。便情不自禁的想着,古往今来多少事,都不过一段江上的渔歌小调。
“杏花疏影里,吹笛到天明”,在春天的夜晚里,月色如澄澈的清水,知交好友围坐在杏花树下,抚琴弄笛,明净的月光透过杏花的间隙,留下斑驳的花影,大家沉醉在春风的夜晚里,不知不觉东方既白。短短十个字,构建成一幅有空间感的恬静、清婉、奇丽的画面,得以窥见宋时极致的风雅浪漫。
这首词节奏明快,浑成自然,如水到渠成,不见矫揉造作之迹,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,萌生了历史与人生的感慨,韵味幽深而绵长。
彭孙遹在《金粟词话》评此词:“词以自然为宗,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,亦率易无味。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。……若《无住词》之‘杏花疏影里,吹笛到天明’,自然而然者也”。
张炎在《词源》中亦称此词:“真是自然而然”。
伍
南渡以后,历经风霜的李清照,词作由之前的清新俊逸,转变为沉郁苍凉。
经历国破家亡,再也不是曾经的贵妇人,她从个人的苦难中解脱出来,满怀着家国抱负,只可惜身为女儿身,只得以笔代刀,为有志之士摇旗呐喊。
但在此期间,也有不少感怀往事,伤怀念旧之作,此《临江仙》便是其中之一。
《临江仙·庭院深深深几许》
【宋】李清照
欧阳公作《蝶恋花》,有“深深深几许”之句,予酷爱之。用其语作“庭院深深”数阕,其声即旧《临江仙》也。
庭院深深深几许?云窗雾阁常扃。柳梢梅萼渐分明。春归秣陵树,人老建康城。
感月吟风多少事,如今老去无成。谁怜憔悴更凋零。试灯无意思,踏雪没心情。
这首《临江仙》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,于词中可以得见词风的转变。
“庭院深深深几许”颇有几分梨花满地不开门的清冷幽深之意,深深庭院锁春色,同时代指被往事锁住的幽居深院的李清照自己。
一连叠三个“深”字,形成幽婉、复沓、跌宕、回环的声情效果,渲染出幽居宅院的深邃孤寂之意。“取境偏高”,令人赞叹。
下片则是直叙如今年华老去,孤身一人,对于一切早已心灰意冷,亲人如飞蓬,再无一人可诉自己的悲苦。曾经最爱元宵观灯,踏雪寻诗如今都觉得既没有意思也没有心情。短短数语,一位清冷孤寂,神情倦怠的老妇人形象便跃然于纸上。
国破家亡,年华渐去,与心爱之人阴阳相隔,踏雪观灯,往日种种美好回忆,皆是不能愈合的伤痕。从此,李清照再也不见曾经的天真俏丽,只余下深沉稳重。
陆
侯蒙,字元功,宋朝人。
年过三十,方才进士及第,他其貌不扬,时人轻看他,将他的像画在纸鸢之上,放上天,以此嘲讽他妄想平步青云。
侯蒙见之大笑,作《临江仙》一词题在画像上,仅凭此词,入选《全宋词》,流芳千古。
《临江仙·未遇行藏谁肯信》
【宋】侯蒙
未遇行藏谁肯信,如今方表名踪。无端良匠画形容。当风轻借力,一举入高空。
才得吹嘘身渐稳,只疑远赴蟾宫。雨馀时候夕阳红。几人平地上,看我碧霄中。
三十方及第,久困在科举,如今一朝登科,有了些许名气。而更大的名气却源自画师画我丑照在风筝之上,借此嘲讽我不知天高地厚。但风筝嘛,一朝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
只见好风借力,让风筝越飞越高,好似要飞到月宫去了。雨后初晴,夕阳西下,此时有多少人羡慕我遨游于碧霄之上。
这首词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,借风筝来写诗人个人的志向、意愿和理想。
“几人平地上,看我碧霄中”,燕雀焉知鸿鹄之志,我必是那高翔九天的“大鹏”。
豪杰之士,写豪杰之词。
面对冷嘲热讽,侯蒙并不气急败坏,反而题词相合,可见其胸襟气度。自我调侃之间,不卑不亢,更见其心志之坚定,气度之洒脱。
诗人始终坚信自己大器晚成,日后必有一番作为,如风筝借力而起,扶摇九万里。
侯蒙的人生一如词中所言,仕途上势不可挡,一路扶摇直上,官至丞相,谥号文穆,青史留名。
柒
欧阳修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六一居士,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。
他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、苏洵、苏辙、王安石、曾巩合称“唐宋八大家”,并与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被后人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
公元1045年(宋仁宗庆历五年)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,有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通判,远道来访,于席上作《临江仙》相送。
《临江仙·记得金銮同唱第》
【宋】欧阳修
记得金銮同唱第,春风上国繁华。如今薄宦老天涯。十年岐路,空负曲江花。
闻说阆山通阆苑,楼高不见君家。孤城寒日等闲斜。离愁难尽,红树远连霞。
还记得当初我们进士及第,春风得意,前程似锦,不曾想如今各自飘零,一事无成,空负皇恩。
听说你要去阆州,那天府之国,确实是个好地方,只可惜天高路远,从此恐怕再难相会了。夕阳西下,又到了离别的时刻,此间伤感难以言说,惟愿天高水长,君前途平安。
从追忆往昔,到如今久别重逢,诗人的笔墨下,历经欢喜、无奈和惆怅等复杂情绪。且多重时空的转换变化,由“汴京”、“滁州”到“阆州”,落笔空灵,灵动超逸,使全词境界缥缈开阔,语言洒脱灵动,富有浪漫色彩。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七六文章网 闽ICP备2024058913号-6